本學期以來,我參加了許多的教研活動,包括每月一次的道德與法治市級教研,還有許多的區級教研和培訓活動。本學期的教研活動基本圍繞部編新教材培訓展開,主題集中為“關注學生公共生活,培育學生公共意識”。聆聽和學習了許多優秀課例之后,我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也開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今年來,新聞媒體報道了許多令人看了生氣又惋惜的事件,“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攔高鐵事件”、“霸座男、霸座女事件”等等。在看了生氣的同時,身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育者的我也開始反思:為了遏制這樣的不良行為,我能做些什么?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動中,我找到了答案。本學期幾乎所有的市、區級教研活動都是圍繞著“關注學生公共生活,培育學生公共意識”而展開,這些動人的課堂讓我看到,只要我們對兒童公共意識的培養真正扎根到兒童的內心世界,提升國民素質的偉大事業就可以在一個個渺小的課堂中開始。
前幾天,聽了百家湖小學孫玉老師的《我們小點兒聲》一課。她給學生設計了調查表,讓學生自己去學校里觀察有哪些讓你感到不舒服的聲音,用科學的數據來告訴學生長期處于吵鬧的環境中會對人體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并讓學生自己思考要讓校園變成理想中的樣子該怎么做。這堂課讓我看到了孩子真實的學習和進步,要想改變學生的行為,首先要讓學生理解并認同這一做法能讓生活更美好。
將軍山小學丁雯老師的《這些是大家的》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公布了學校一學期以來的《還書統計表》,讓學生知道每月逾期不還書的數量,讓學生去算自己在學校中生活的一年……六年,會遺失多少本書。另外,她還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學校公物調查表》,一起探討這些公物都是怎樣被損壞的,再出示學校暑期的《報修、維修統計表》,讓學生從自己真實的生活中看到“小破壞”對生活的“大影響”,從而發自內心的意識到自己也可以成為保護公物的小主人。致遠外國語小學的倪衛紅老師《班級中的崗位》一課讓學生在課堂中傾訴自己崗位中的酸甜苦辣,再讓學生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從而達到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自我反省的目的……
這一個個優秀的教學案例都在告訴我,只有從學生的生活中去挖掘素材,讓教育貼近孩子的生活世界和內心世界,讓公共意識從小就扎根在學生的心里,才能夠培養出具有國民素養的優秀公民。在以后的教學生活中,我也要更多的接觸學生,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想法,這樣才能設計出貼近兒童需求的道德與法治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