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書香校園
![]() ![]() ![]() ![]() 讀《大秦帝國》,抒胸中塊壘 發布時間:2016/6/22 14:34:55 作者:沙作偉 點擊:3706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一首戰國時代人人會唱的軍中戰歌,這是一篇金戈鐵馬征伐天下的征戰檄文。讓我們通過《大秦帝國》,一起來窺探這個帝國的興衰榮辱,一起來感受大爭之世的強力震撼。 《大秦帝國》是當代著名教授孫皓暉創作的一部大型文學作品。全書分為六部 :《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 在這部堪稱鴻篇巨制的藝術佳作中,作者力圖藝術地再現,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于列強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六合而一統天下的艱辛悲壯歷程。同時描繪了戰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知識含量非常豐富。 第一次讀《大秦帝國》,有一種置身于雄渾蒼茫的層巒疊嶂之中的沉甸甸的感受。作者以歷史的眼光,小說家揮灑自如的大筆墨,把戰國一個風起云涌的大舞臺安置在我們面前,令人不禁激情昂揚,一時難以自抑。與同主題小說相比,我認為它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為秦國正名。作為統一帝國的短促與后來以儒家觀念為核心的官方意識形態的刻意貶損,秦帝國在“暴虐苛政”的惡名下湮沒在歷史的迷霧中,同時在民間上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暴秦”口碑。兩千年的悠悠歲月,對秦的批判眾口鑠金,竟將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偉大帝國毫不留情的劃入異類而生猛撻伐!而在本書中,大秦帝國是全民分享的帝國,是創新者生的帝國,是奠定了整個華夏一統根基的帝國,是開創了中華民族的帝國。大秦帝國作為滔滔大河千古不廢,即使是同時代的羅馬帝國,在對后世的影響上也不可以與其比肩。 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從秦孝公、商鞅的變法圖強到最后的子嬰擒趙高后的帝國轟然倒塌,整個大秦顯示出的是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上到震古爍今的政治領袖,下至辛勤勞碌只知耕戰的老秦子弟無一不展現出這種強勢奮爭,永不墮落的精神。譬如同是超級名將的白起與韓信,韓信的悲劇彌漫著濃郁的宮廷陰暗與壓抑沉重,使人扼腕嘆息。而戰神白起之悲劇,則是硬骨錚錚轟然倒塌的震撼,是砥柱人物被大潮呼嘯吞沒的驚心動魄,至死都是在渲染整個張揚奮發的生命魅力。 三、列國的壓抑與名士的快活。春秋戰國孕育出的時代精神是強勢競爭。進入戰國,這種紛爭終于演變為徹底的大爭,徹底的變法,徹底的刷新自己。列國爭雄引發的人才競爭進入白熱化:無能的庸才被拋棄,昏聵的國君被殺戮,名士英才成為天下爭奪的瑰寶,明君英主成為最受擁戴的英雄。名將輩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中華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進了這場全面徹底的大競爭之中。戰爭規模最大,經濟改革最徹底,權力爭奪最殘酷,文化爭鳴最激烈,民眾命運與國家命運的聯系最緊密,創造的各種奇跡最多,涌現的偉人最多…… 四、先秦時代的百科全書。這本書語言精練,文辭古樸,細心閱讀仿佛身臨其境。尤其是作者對秦國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歷程了如指掌;對戰國的時代特色、著名典故如數家珍;對諸子的事跡、思想與風范有相當全面深入的了解與認識;對三代(夏商周)特別是周代以后中國的社會形制、政治、禮儀、法度、典籍皆有精熟的研究。 ...... 全書共六部,部部皆精華,然則還是留有些問題讓我們思考。歷史題材的小說并不是歷史。毋庸置疑,作者的史學功底深厚,對于一般讀者而言,在大方向和主要細節上都無可挑剔,然則細細思之,卻深感驚恐,全文英雄較為臉譜化,秦君個個都是宵衣旰食,枕戈待旦,大臣自是一心為公,文武雙全,山東六國皆是沆瀣一氣,蛇鼠一窩,才子名士必然寬衣大袍,俊采星馳......其次書中所描寫的廟堂整體結構過于制度化,典型的一位明君+兩位強臣(將相),對于新君廟堂的架構,已經能使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豹,這樣的廟堂結構,讓人有聽評書之感,聞聲而知人。最后,對大秦帝國的歷史翻案,有矯枉過正之嫌,但見仁見智,相比較于滿屏幕的辮子戲,我更喜歡這種縱橫捭闔、積極向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放佛又回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時代。 《大秦帝國》有著浩蕩廣博的偉岸情懷,有著性情豪放的英雄人物,有著金戈鐵馬的隆隆戰車,有著令后世仰望的鐵血文明......無論觀眾站在什么角度去評價,都有自己的話,說得痛快,看《大秦帝國》,抒胸中塊壘。
![]() ◢ 網友評論
請您評論(您的評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游客不能評論。[請登錄]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數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2
主辦單位:南京市陶行知學!〉刂罚海ㄐW部)南京市建鄴區積賢街17號、(初中部)南京市建鄴區上新河街12號() 電話:87752066、87752108